2024年9月14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翻译研究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二十多所高校与机构的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翻译研究》集刊创刊周年之际,就新时代翻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兵教授主持。陈兵教授介绍了参加论坛的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分别致辞。陈冬华处长强调,南京大学高度重视文科发展,在“奋进行动”指导下,南大社科处不断创新方式与方法,推动文科高质量发展。外国语学院作为南京大学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外国语学院依托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主办的《翻译研究》,继承了学院优良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传统,并积极回应了时代需求。他认为,此次论坛汇聚国内高校翻译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翻译研究的核心命题,必将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起到促进作用。许钧教授指出,本次论坛体现出翻译学界共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他总结了当下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领域存在的理论创新热情高涨、人工智能挑战急迫、人才培养方向迷茫等现象,呼吁译学界继续探索翻译基本问题、关注翻译主体、深刻认识翻译价值、重新审视翻译历史。王克非教授肯定了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自创立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翻译研究》的办刊定位。《翻译研究》聚焦翻译理论、翻译思想、翻译文化、翻译史等方面,契合了当今时代翻译研究的新导向与新需求,也在人工智能时代体现出翻译学科的意义与价值。何宁院长代表外国语学院对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当下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紧跟“奋进行动”步伐,尤其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何宁院长指出,创办《翻译研究》是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期待本次论坛为刊物及翻译学科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发。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分6个场次进行。第一场主旨报告由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南京大学刘成富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做主旨发言。文旭教授的发言《翻译的文化认知阐释》在文化认知理论框架下,强调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信息和思维模式的传递,译者要深入理解文本文化内涵,选用适当策略,通过翻译实现真正的文化沟通。许明武教授的发言《中国算学典籍英译史探蠡》总结了1852年以来中国算学英译所经历的萌芽期、冷淡期、造势期、速生期、绽放期五个关键阶段,指出今日中国算学典籍英译的成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陶友兰教授的发言《数智时代翻译专业博士(DTI)培养的跨学科路径探索》探讨了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如何以跨学科路径来设计和实施翻译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展现了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增强其在多样化职业领域中竞争力的新思路。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翻译研究》副主编、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勤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做主旨发言。王洪涛教授在题为《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刍议》的发言中指出,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体系构建回应了中国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现实需求,应充分汲取中国本土翻译学、社会学与哲学的经验与理论资源,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体系构建需遵循的基本原则。黄勤教授在题为《刘若愚的中国诗学观与其汉诗英译实践之互动研究——基于知识翻译学的阐释》的发言中分析了美籍华裔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刘若愚的诗学观与汉诗英译策略,并从知识翻译学角度指出,刘若愚通过汉诗英译实践,推动中国诗学知识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诗学知识的世界性转化。刘全国教授在题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性的译写、建构与传播》的发言中指出,林语堂作为生命足迹横跨太平洋两岸的文学家、翻译家,通过创作与翻译实践,参与并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与传播,对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翻译研究》副主编、南京大学曹丹红教授主持,东南大学高圣兵教授、南开大学胡翠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汪宝荣教授做主旨发言。高圣兵教授的发言《翻译思想发生学研究的“发展研究”视角》在介绍发展研究历史与内涵的基础上,强调发生学与发展研究在研究目标与参照系选择上的共通互补性,指出翻译思想发生学可以从“发展研究”视角出发,关注翻译思想发生发展过程、主导原因、与外部因素互动关系等问题。胡翠娥教授的发言《陈荣捷的宋明理学译传与儒学现代化》关注北美著名华裔中国哲学研究学者陈荣捷对宋明理学的译传实践,认为陈荣捷坚持“以朱释朱”的翻译原则,总结儒家“两轮”哲学传统,促进儒学现代化,建立了一种从对抗到对话的中西哲学互动共生新关系。汪宝荣教授的发言《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理论与应用》介绍了由他提出的“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着重分析了“传播影响力”“被认可度”“中国文学英译场域”等核心概念,并结合个案展现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在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四场主旨报告由《外国语文研究》副主编、南京大学张翼教授主持,深圳大学陈东成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敏宇编审、宁波大学辛红娟教授做主旨发言。陈东成教授的发言题为《大易翻译美学构建的哲学依据探讨》,他系统介绍了大易翻译美学以《周易》“五谛”的太极生生律、易简成位说、知几通变论、意象思维法、保合太和观,构建其翻译生成论、翻译价值论、翻译认识论、翻译方法论、翻译境界论的理论探索。郑敏宇编审的发言题为《翻译伦理对误译评价的观照》,她借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的“4+1”模式解读误译现象,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误译的动机与策略,并建议区分消极误译与积极误译,重新考察误译的价值。辛红娟教授的发言题为《<娑萨朗>文化诗学特征的跨语建构与消解》,她介绍了西部作家雪漠新作《娑萨朗》的史诗特质与诗学特征,指出葛浩文夫妇采用文化的融合与阐释、修辞的复刻与迁移、互文的消解与建构等文化策略,向英语世界读者传达了《娑萨朗》独特的东方“气象”和“精神”。
第五场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准聘副教授施雪莹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覃江华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胡牧教授做主旨发言。覃江华教授在题为《哲学翻译与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的发言中指出,作为知识生产的哲学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创造性转化活动,不同案例表明,哲学译者通过参验法、创化法等手段推动外国哲学的本土化和本土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哲学翻译从语内翻译、文化回译和符际翻译层面推动着哲学创新发展。胡牧教授在题为《中外译论的“文”“化”脉络研究》的发言中,以比较视角,总结了中外译论发展过程中“文字与文本”“文学与文体”“文化与文明”的文脉与“翻译实践思想化”“翻译思想理论化”“翻译学科国际化”的化脉,勾勒出翻译理论探索的世界图景。
第六场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准聘副教授吴天楚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徐德荣教授和湖南大学王湘玲教授做主旨发言。徐德荣教授的发言《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研究的进路与进展》总结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历史进程、空间分布与主要模式,并结合典型案例,呈现了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就如何促进儿童文学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王湘玲教授的发言《人工翻译修改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对比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键盘记录、反省报告和调查问卷等方法的多元互证,表明译者在译后编辑(即修改机器译文)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进行的“必要修改”次数和修改质量均高于英译汉翻译修改(即修改人工译文),为机器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主旨报告之后,《翻译研究》杂志责任编辑、英汉大词典编纂处副主任张颖介绍了刊物的出版情况。张颖副主任回顾了《翻译研究》编辑部与刊物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深度合作,肯定了《翻译研究》对深化翻译研究、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并对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学术领域的合作表达了良好愿望。
在论坛闭幕式上,《翻译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做总结发言。她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学校与学院领导、出版社代表以及会务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刘云虹教授指出,本次论坛讨论内容丰富、涉及问题广泛,反映了当下翻译研究的重点与前沿问题,体现出翻译学者的使命与担当,也为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译学界应将对翻译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对翻译史的重新审视相结合、将对翻译问题的探索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观照相结合、将对国外翻译理论的借鉴与中国特色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相结合,以“四个结合”引领翻译研究走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