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闻公告

南大-剑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讨课堂第一讲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1日(周五)18:00-20:00,南京大学-剑桥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讨课堂成功举办了第一讲,主题为:“思考他者:跨文化的对话与反思”(How to Think About the Other: Cross-Cultural Classroom)。



本次课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剑桥大学的Jenny Mander教授、William O’reily教授在剑桥大学参与,南京大学的何成洲教授、陈畅准聘副教授在南京大学出席,两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Zoom视频会议,连接两地课堂,营造了跨地域的互动交流氛围。本次课堂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部分为主讲人学术讲座,第二部分为两校学生围绕讲座内容进行互动交流。

在学术讲座环节,何成洲教授首先以跨文化戏剧“汤莎会”《邯郸梦》(A Shakespearean Handan Dream)为例,分析了该剧的跨文化因素。何成洲教授指出,这部剧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莎士比亚戏剧与昆曲的简单融合,而在于其如何影响观众,跨文化表演的本质在于鼓励观众直面文化差异,并在差异中寻求共鸣。



陈畅准聘副教授以园林昆曲《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指出该剧属于新跨文化主义(New Interculturalism)的表现形式。新跨文化主义并非简单的文化混合,而是强调在“连接与断裂”(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之间建立张力。《浮生六记》在园林空间中上演昆曲,在无意中呼应了西方流行的场域特定剧场(site-specific theatre)和游走式剧场(promenade theatre)的理念。

在学生互动交流部分,讨论围绕跨文化表演的实践与理论展开。有学生以戏曲电影为案例,分析了其中的跨文化与跨媒介因素。有学生提问,跨文化表演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观众的阻隔。对此,Mander教授以南希(Jean-Luc Nancy)的“共在”(Mitsein)概念为切入点,强调文化相遇本质上是一种“共享又独立”的体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并非消除文化差异,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建立对话机制。



在总结发言中,何成洲教授指出,跨文化表演是一种中介(Mediation),它像一座“桥梁”,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理解与对话的通道。跨文化表演的意义在于在保留文化差异的同时,促成彼此的理解与共鸣。此外,何成洲教授强调,“Hospitality”(友好待客)是实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机制。这种开放、包容、尊重差异的态度,既适用于课堂教学,也应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日常实践。通过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友好待客”的理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全球视野,推动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共存。